1.歷史沿革
1996年10月常州市中醫醫院組建成立了心腦血管科,神經內科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。為了順應形勢發展的需要、滿足廣大病員日益增長的醫療要求,2004年10月神經內科從心腦血管科分出獨立成科,2006年成為常州市中醫重點專科,2010年成為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生點,2016年成為江蘇省中醫重點專科。科室歷經多年的發展和創新,已整合成多學科資源中醫腦病診療一體化平臺。在臨床、教學和科研等方面,具備一定實力和規模,在本地區具有較大影響力,部分診療技術在省內同行業達到領先地位。
2.科室規模
科室目前開放床位59張,下設門診、病房、教研室、中醫腦病實驗室、GCP辦公室、張元興名醫工作室等六個部分,門診設頭痛、眩暈、睡眠障礙3個專病門診,年門診量1.5萬余人次,出院1800余人次。科室目前為中國卒中聯盟成員單位,自2019年成立卒中中心以來,建立了規范的腦卒中急診綠色通道,配備了腦血管病防治的相關設備,神經介入團隊目前常規開展腦血管造影術、急性腦梗死的靜脈溶栓治療、機械取栓治療、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狹窄介入治療等介入手術,擴寬了科室發展空間。
3.人員情況
科室近年來形成了一支高學歷、結構合理、富有活力的技術團隊,現有在職醫生14人,其中主任中醫師2名,副主任醫師7名,博士后1名,醫學碩士5名,江蘇省級名中醫1名,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1名,江蘇省中西醫結合腦病專業委員會委員3名,江蘇省中醫內科委員會青年委員一名。
4.診療范圍
腦梗死、后循環缺血、腦動脈硬化、血管性頭痛、失眠、阿爾茨海默病、帕金森病
5.專科特色
根據專科疾病的診治特點,在臨床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一套具有中醫特色的常見病、多發病及危重癥的救治診療常規。同時經過科室篩選、專家論證,對一些在臨床實踐中反復驗證,治療效果明確有效的方劑,逐漸固定成方,形成系列化具有本科室特色的專科制劑。運用中西結合的方法成功的搶救了重癥腦梗死、腦出血、各種腦病等危重病人,搶救成功率達到95%。在確保急、危、重癥搶救成功率的前提下,充分發揮中醫優勢,中醫中藥參與率達到97%。在一些危急重癥以及疑難雜癥中,中醫中藥對提高搶救成功率,減少病死率以及并發癥、縮短病人住院天數,減少病人住院次數,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及生存時間等方面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科室立足于中醫,充分發揮中醫中藥優勢,努力形成專科特色,開發研制了“安神糖漿”、“脈通口服液”、“血脈通顆粒”、“紫蝎止痛散”、“溫中定眩湯”等專科制劑,用于臨床并取得了顯著的療效。
(1)中西結合搶救中風急、危、重癥,主張急性期中藥湯劑當以“通腑瀉下開竅”為先,應用加味“星蔞承氣湯”直搗病巢,截斷扭轉、快速阻斷疾病的發展,減少了并發癥,降低了傷殘程度,降低了死亡率。
(2)治療“頑固性頭痛”主張“湯、散劑”結合,發作期應用“養血平肝湯”,發作間期應用“加味紫蝎散”鞏固,并配合相應食療取得了良好療效。
(3)對于“眩暈癥”,認為“無痰不作眩”——“痰飲”是真性眩暈發作的主要病機,主張以“溫藥和之”為大法,創制“溫中定眩湯”應用于臨床取得滿意效果。
(4)對于“失眠癥”,認為常以肝郁為先導,漸次波及心、脾、腎、肺、膽等其它臟腑。按照五行相生、相克、相侮、相乘的規律,彼此影響,最終導致陰陽失衡。治療以舒肝為切入點,配合清心、溫膽、運脾、肅肺、溫腎、定神等法,燮理陰陽以達到五臟諧調、陰平陽秘的治療效果。
(5)對于“痿病”(神經系統急性變性病變),遵循“治痿獨取陽明”的古訓,但又“尊古而不泥古”,治療陽明不囿于補脾,而強調運脾,強調清胃溫脾、升清降濁、斡旋中州,使濕濁祛、陰霾清,脾健運而恢復主肌肉的功能。
(6)治療“亞急性脊髓聯合變性”,主張益氣養血為先,補益肝腎為繼,蟲類搜剔貫穿始終的治療方法,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。
(7)對于綜合醫院焦慮抑郁狀況,作了調查研究,分析了其在各科的發病率及早期判斷的方法,中西結合取效明顯,使一些久治不愈、纏綿難去的疑難雜癥,迎刃而解。
6.科研成果
近年來,科室在研國自然1項,江蘇省中管局科技發展專項1項,完成省級課題1項,參與國家973項目一項,獲常州科技進步獎2項,獲國家專利6項,核心期刊發表論文70余篇,主編《高血壓腦出血外科治療學概要》,參編專著3部。
7.PI介紹
張元興,科主任,主任醫師,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、江蘇省名中醫、常州市衛生局百名人才工程培養對象、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第二屆神經病學專家委員會委員、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、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(分會)委員、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絡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、常州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學專業委員會委員、常州市中醫藥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、常州市中醫藥學會神經內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、常州市心理學會副主任委員、常州市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、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,省內具有較高知名度。
從醫20余年來,潛心研習中西醫理論,尤對《傷寒論》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有探究。對中風及其后遺癥、冠心病、高血壓、震顫麻痹、老年性癡呆、頑固性頭痛、神經癥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有較好療效。在中醫學方面借鑒當代名醫成功之路,重經典,重實踐,堅持以中為主,中衷參西,中西結合的原則,把二者巧妙地融合,有機地結合,在臨床實踐中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,如在搶救治療腦出血、腦梗死病人時,鑒于中風重癥患者,急性期均有腑實內停,風火痰瘀上涌的病理機制,采用通腑瀉火,滌痰祛瘀的方藥內服同時,配合脫水降壓等相關的西藥明顯縮短了病人昏迷的時間,降低了死亡率,從而提高了搶救成功率。再如在各種心衰病人的搶救中,除了利用西醫利尿、擴血管、強心等方法外,配合運用溫陽益氣、活血利水的中藥協同西藥發揮救治作用。增加了正作用,減輕了副作用。提高了搶救成功率、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質量。在完成臨床工作的同時也不忘臨床資料的積累,及臨床科研攻關。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,提出治療心衰當以溫陽益氣為根本大法;治療慢支當以溫陽利水貫穿始終;治療腦積水,在活血利水通竅的基礎上,加入吳茱萸;治療亞急性脊髓聯合變性當以益氣養血為先,補益肝腎為繼,熄風通絡貫穿始終等觀點,強調在西藥運用的同時,注意西藥對中醫證型的影響,必須辨證看待,許多觀點均總結撰寫成論文發表于國家、省、市各級刊物上。在注重臨床觀察總結的同時,也能注重科研與實驗室、現代儀器與設備的結合,做到既有臨床數據,又有實驗資料,更仔細更全面地認識并解決臨床實際問題。張元興主持的省科技廳項目“心律安口服液治療心律失常的臨床與實驗研究”獲常州市科技成果三等獎。與他人合作的市科技局項目“椎源性短暫性腦缺血和椎動脈形態及血流動力學改變的相關性研究”獲常州市科技成果四等獎。科研項目《常州市地區綜合醫院門診病人抑郁狀態調查研究》已結題,等待驗收;參與了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國家973課題《出血性中風急性期“瘀熱”病因學研究》及南京腦病中心的市級課題《通腦活絡針刺法治療急性腦梗死最佳時間窗研究》。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,榮獲三等功四次,衛生局嘉獎三次;獲市優秀中青年中醫(藥)工作者;2001年獲市優秀中醫工作者。2004年被評為院名中醫。2006年獲江蘇省第三屆優秀青年中醫藥(中西醫結合)工作者。2020年被評為省名中醫。